页面加载中... 提示:请将电脑音量调整至合适水平

在我刚上四年级时,我的父母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开了我。奶奶总说他们的离去是为了我的未来,我也一直在期待他们有一天能够回来。 但除了刚走的一两年还会有一点电话联系,之后的两三年里,我们就连最后的联系也断了,直到现在我再也没能成功联系上他们。 一个人的居家生活让我学会独立,学会很多生活技能。但自从父母离开后我变得格外怕黑,每到夜晚就会胡思乱想。

——小琪(化名), 14岁,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留守儿童

内容来源: 团队成员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小金中学调研的访谈记录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或迫于维持家庭生计的生存需要, 或基于对更充裕生活的期待追求,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走入城市。 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 占比59.3%, 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高达12816万人, 占农民工总数43.0%伴随高比例外出农民工群体数目同步增长的是一类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他们被称作“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 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023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1550.56万。 留守的少年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因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帮助、情感上的关注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我国农村儿童抑郁检出率25.2%, 焦虑检出率25.7%, 而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28.5%, 焦虑检出率27.7%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成为近年来越发突出的社会问题。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

2673

份问卷

176

次深度访谈

686

天长期调研准备

2022年9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诗歌疗愈项目,借此项目深入了解到农村留守抑郁症儿童群体,发现“留守”、“抑郁”等标签不足以描述背后更加沉重的事实,他们应当被更多人真正地看见

因此自2022年10月起,我们组建“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为主题的团队,先后前往四川省阿坝州、炉霍县、甘孜县、色达县、小金县等地展开调研,历时686天长期调研准备,团队共计发放2800份问卷,有效回收267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5.4%),进行176人次深度访谈,并以“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为主题于百度贴吧、豆瓣小组等平台爬取帖子3284条

我们试图从每一个留守儿童个体出发,感受沉甸甸的标签背后隐藏的数不清的无声泪水和心灵呼唤,探究他们真正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团队开创性地自主研发兼顾准确度与人文性的“无感测量”青少年心理测量方案(含无感测量试卷及“文本识别—SVM情感分析—报告导出”全套分析系统),试图让不愿意打开自我的农村留守抑郁症个体通过作文“说话”;同时,团队与叙事绘画疗愈(NDI)理论创始人及叙事绘画治疗国际学会合作,通过实地调研、专业研究与反复打磨,打造叙事绘画疗法,现已投入使用。

Team Member bPlugins
Team Member bPlugins
Team Member bPlugins
Team Member bPlugins
Team Member bPlugins
Team Member bPlugins

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既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又要有勇于解决问题的自觉。在我们眼中,数据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堆积本身,其所传递的内容是有温度的。因此,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这个数据新闻作品,让大家看到数据分析不只只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让技术充满温度,让更多人看到那些本应被看到的“他们”。

注: 根据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民政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本文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跨乡镇外出流动半年及以上, 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0~17岁农村儿童。

看见困于大山的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画像

无尽的山坡、 零落的房屋

无声地昭示着乡下村庄在城市化当代的逐步衰落

为保证数据准确性,我们将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微观数据作为数据基础, 试图以此为依据测绘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画像。

左图为2020年全国留守儿童分布图,右图为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占比图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2010-2020年,全国留守儿童增加了1202万人,城镇留守儿童规模增加995万人,对应增幅65.4%农村留守儿童10年间仅增加了207万人,对应增幅只有5.2%这是否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正日益向好?

受到人口乡城迁移、生育率下降和农村区域缩小的共同影响,我国农村儿童从2010年的15444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11031万人, 降幅达28.6%。

2010与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统计图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从规模上看,农村留守儿童虽然增幅较小,但在农村儿童整体规模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不降反增, 且在农村儿童中占比由2010年的25.70%上升至2020年的37.8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日益严峻, 解决之路任重而道远。

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同样值得关注。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中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占比最高,是需要重点关注人群。除此之外,0-2岁留守儿童以占同年龄段农村儿童46.6%的极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总的来讲,越低龄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的可能性越高。



2010与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图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听见大山深处我们的挣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剖析

“成熟独立”、“早早当家”……因为自幼缺少父母的照顾与陪伴,农村留守儿童通常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但泥泞中挣扎着长出的不仅有比同龄儿童看似更为坚强的羽翼,亦有默默滋生的自卑、敏感、迷茫、孤独等消极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当被重视。而如何设置测量指标,通过控制变量评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以探究留守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基于情绪状态的基本要素理论与维度理论,参考相关领域文献,以情绪状态的“效价”和“二维”模型为支撑,设置“愉悦度”、“平和度”、“烦乱度”、“迷茫度”四个情绪状态作为测量指标,并为每个测量指标选取5个常见情绪词作为具体测量标准(研究总体选取的20个情绪词涵盖人类基本情绪)。

研究测量指标图

基于情绪状态的“效价”和“二维”模型,烦乱度对应于个体感知到当前(实际的)生存条件不利的情境,迷茫度对应于个体感知到未来(设想的)生存条件不利的情境,平和度对应于个体感知到未来(设想的)生存条件有利的情境,而愉悦度对应于个体感知到当前(实际的)生存条件有利的情境。

我们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阿坝州小金县多所初高中采用科学抽样方法调研456名学生(区分是否具有留守背景)。调查中,对每个情绪词,要求学生判断其与自己最近情绪状态相符合的程度,并按照1-5的等级做出判断。将属于同一潜变量的5个词汇的得分计算平均值,作为衡量该潜变量的大小的数值,分析后得到以下数据。

注:“烦乱指数”“迷茫指数” “愉悦指数”“平和指数”四个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系数)分别为0.643、0.697、0.559、0.542,基本符合测量学的要求。

情感分布峰图

点击图表上方不同颜色按钮,切换不同状态图表

注:为同时保证数据准确性与可观性,图表绘制时采用数据省略方式绘制。

相较于愉悦指数与平和指数的微小差异,农村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对当下或未来所处环境更易产生条件不利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更易做出逃避、退缩、应激等行为,难以摆脱留守阴影。在进一步细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同外出情况测定对儿童情绪的影响后,我们发现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烦乱和迷茫指数上得分最高,这一结果同样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一致。这表明母亲缺席对儿童心理状态尤为严重,会导致极高的心理健康风险,而这正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进一步检索相关数据,发现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农村儿童抑郁检出率25.2%、焦虑检出率25.7%,而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28.5%、焦虑检出率27.7%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成因

——大山究竟困住了什么,才让他们“心”处险境?

Video Image icon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村小的孩子》这部纪录片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见了山里不为人知的一角,背后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困境与痛苦。纪录片中的孩子们,许多是在父母长期离家的情况下成长的,他们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充斥着心理上的孤独与迷茫。

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同隐藏在深夜中的星辰,闪烁却难以触及。

但他们的痛苦不该被忽视在社会的边缘——

我们不禁发出疑问:大山究竟困住了什么,才让他们“心”处险境?





基于 2673份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调研问卷的词云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家庭亲密关系、社会污名偏见、地区发展差异三个视角。“



一、“我和父母仿佛是陌生人”——被大山阻断的亲情

2023年9月,贵州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曾接到一通这样的来电:18岁的女孩林林(化名)打电话求助,自己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正常地讲话,“每当我和爸妈说话,就觉得很别扭,不知道如何和他们亲近起来,我和父母仿佛是陌生人”。

林林是一名留守儿童,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一年只有一次见面机会。由于和父母长期分开,林林觉得,只有把父母当作陌生人时,自己才能正常地和他们交流;把他们当作亲人、尝试亲密接触时,总会感到很别扭,却又不知如何沟通。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据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在1054名留守儿童中,一年与父母见面不到5次的孩子总数高达67.3%。显然,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比例图

( 以6693为基数,单位为“万人” )

数据来源: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即便孩子仍有可能与父母通过电话或网络联系,最终的调查结果也不甚理想。根据数据推测,有683万留守儿童每半年才能接到一通来自父母的电话288万留守儿童在一年内都处于与父母失去联系的状态。他们对于父母的职业认知也普遍处于“未知”状态,近七成的留守儿童并不知道父母正在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

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过电话或网络联系的次数比例图

( 以6693为基数,单位为“万人” )

数据来源: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工作职业的了解情况比例图

( 以6693为基数,单位为“万人” )

数据来源: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这座大山将他们与父母彻底隔开,长时间缺席的父母亲情,不仅意味着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失去了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更在情感上留下了一道难以填补的空白。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家庭环境,必然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以及社会化方式。

在留守时期,由于父母难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他们在面对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等困境时不得不独自解决,被迫成长为坚强的“小大人”早期社会化阶段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留守儿童只好将对父母情感的渴望隐藏在内心深处,甚至部分逐渐演变为对父母的怨恨和与父母的情感疏离。



同时,寄人篱下的成长环境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早熟。隔代抚养导致教育功能弱化,家庭抚慰功能弱化,留守儿童的情绪敏感度普遍较高。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自己的情感压力,还需要承受“自己是替代抚养人额外负担的隐性情绪,久而久之形成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这使得他们的身份认同与情感支持错位,形成内向、自卑等抑郁心理。甚至有受访者表示,即便现在已走出大山,这一创伤也将伴随他们终身。




数据来源:孟亚男,张璨.父母情感陪伴缺位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留守表述的情感社会学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22,(08):16-24.

二、“我们并不另类”——大山外社会的眼光

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他们的名字频繁登上热议话题、新闻报道……但被提及这一身份究竟好事还是坏事?山外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近段时间,“留守儿童”话题再次引起热议,当前大众对留守儿童相关话题的认知呈现出较大的偏见与消极情绪。现实层面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已成事实,好像一提到留守儿童,人们就联想到“问题”二字,甚至个别案例中将他们与“犯罪”等负面表述“绑定”,将留守儿童视为“另类”的个体。


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滑向污名化漩涡.......




以最近的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并埋尸的案件为例,在目前的报告中,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证明,三名杀人犯的犯罪行为主要是留守儿童背景造成的,且善良的被害者也是留守儿童。可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媒体、网友粗暴地归因于留守儿童背景,仿佛留守儿童就是解读这个案件的关键钥匙。



同时,社会和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教师、同伴甚至抚养者对其形成消极刻板印象。在留守儿童出现错误行为时,寄养家庭容易将其归因为不听话、不爱学习等“坏孩子”因素,难以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情感支持,也因为顾及关系不愿意采取批评等惩教措施,留守儿童“坏”的形象行为由此得以固化。


面对这样的负面标签,留守儿童们越来越恐惧大山外的眼光我们不忍心,亦不该对此现象袖手旁观



事实上,“他们并不另类。”


这一价值判断,源自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无异”的实证研究。问题儿童的核心行为表现必然体现在学习兴趣的社会性严重受损,而诸多学者的调查结果却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没有显著差异,甚至有部分孩子有着更强的学习热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走向山外的美丽世界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兴趣概况图

数据来源:杨铮传《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留守儿童不另类”实证研究与探索》

不可否认,留守经历的确给留守儿童的人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但它带来的并非全是负面的结果。这些孩子克服了困难,也收获了坚韧,比起那些一生顺风顺水的孩子,他们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知,更强的正义感,或是内心更敏感。

“留守”本身蕴含着促进孩子积极发展的一面:学会独立自主,利于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利于培养具有希望、自信、乐观、韧性、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积极心理品质等。打破“污名化”标签,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契机”,才是对留守儿童真正的关爱。


留守儿童的困境,以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然需要被大山之外的人看见,但他们不需要在犯罪新闻中被放大呈现,不需要在民众讨论中被歪曲污名。


三、“倾斜的天平”——大山内外的发展失衡

对留守儿童来讲,比情感匮乏影响更深的,是不平等的城乡二元文化

在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城市发展迅速、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形成了“三农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可知,2023年农民工总量仍在继续增加,达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比上年增加468万人,增长2.7%。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2816万人。

全国农民工规模及增速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这是留守儿童现象的根源所在。

也正因如此,留在“山里”的留守儿童必须面对着不平衡的资源分配。

城市教育资源以户籍为标准,优先向向本地居民倾斜,农村教育体系更是在政策鼓励、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多个方面与城镇教育体系存在明显差距,这使得农村的孩子们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师职称晋升机会比例图

数据来源: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

在上述现实处境下,大部分留守儿童内心形成了“城市好、农村差”的价值观,认为“父母只有外出务工才可以养活全家”,城市相对完善的住房、就医、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剧了城市较农村优越的高势位文化认知。同时,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经历会在留守儿童心目中植入“挣钱比陪伴我重要”的概念,使它们更易形成自卑和偏执等抑郁心理

“移山” 正在进行时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解决措施

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政策支持与关心,犹如一场浩大的“移山”行动,旨在移除横亘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心理障碍与困境。这一行动从社会、家庭、自身三个层面展开,每个层面都承载着“移山”的坚韧与决心。

一、政府政策“开山辟路”

近年来,我国在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切实的行动,宛如一场“心灵移山”的实践。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方向和目标,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些政策不仅强调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责任,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等,旨在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时间:2016年2月4日

主要内容: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发布单位:民政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6部门联合出台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0日
主要内容:《意见》明确,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通过开展专题宣讲等方式加强对务工人员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的教育引导。强化政策引导,深入工厂、工地、职工宿舍等场所,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现场宣讲等多种方式,引导务工人员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结合劳务用工基地建设,向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宣讲儿童优先理念,宣讲促进儿童发展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正确的监护方法,引导其提高监护能力。强化家庭责任教育,增强家长监护主体责任意识,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发文机关:民政部联合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十部门。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30日
主要内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进一步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时间:2021年9月27日
主要内容:《纲要》提出,这一阶段内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得到更多关爱和保护,并提出了(2021-2030)年阶段内关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措施。加强对孤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关注和满足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心理发展需要。

发布单位:教育部
实施时间:2022年1月1日
主要内容:该法强调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了法律支持。要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法规特别指出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精准服务,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发布单位: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7日
主要内容:该意见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监测、畅通转介诊疗通道、强化跟进服务帮扶等具体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身心健康素质。

发布单位:民政部、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全国妇联等15部门联合印发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7日
主要内容:《方案》提出,到2026年,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神素养明显提升,监护体系更加健全,安全防护水平显著加强,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基础更加坚实,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氛围更加浓厚,关爱服务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得到更加充分、更加有效的保障。

点击右上方按键,查看具体政策内容

二、家庭关怀“滴水穿石”

在家庭“移山”的征程上,父母虽远行,却以频繁而深情的通话为桥梁,缩短与孩子间的心理鸿沟,每一次交流都如同凿石开道,让爱的光芒穿透距离。监护人则如同温暖的港湾,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更在心理上给予慰藉,填补父母不在的空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充满爱的天空。这不仅是爱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贴近,家庭的力量汇聚成河,引领留守儿童跨越障碍,勇敢迈向光明的未来。

由简知联合壹心理共同发起的《2021年中国家庭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2021年中国家庭教育白皮书》中国教育现状关键词

《白皮书》显示,超半数以上的家长表示,心理健康、性格养成及品德培养是他们最关注的,认为学习成绩重要的家长仅占两成。 96.75%的家长选择“希望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88.88%的家长选择“我很注重培养孩子乐观、坚韧的性格”;94.92%的家长选择“希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自我救赎“光明重现”

留守儿童自身在“移山”的征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互相鼓励与支持积极"自救",共同努力克服抑郁情绪和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抑郁症自救词云图

数据来源: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平台以“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为主题爬取的3284条帖子


词条来源: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平台以“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为主题爬取的3284条帖子

留守儿童不仅是被关怀的对象,更是自我救赎与成长的主体。他们的每一次努力与坚持,都是对生命力量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坚定信念。

翻山越岭,重回

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城镇化比率逐年上升,让中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乃至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为生计所顾,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未成年的子女在家乡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共居,所带来的儿童教育问题,正在引发国家、政府与越来越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国务院2016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的长远目标,《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也继续强调要“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同时,我国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案,特别是对于抑郁症这一心理疾病,从早期关注到干预措施逐步完善,反映了我国政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卫生健康委也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了心理健康干预项目,包括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培训等,旨在缓解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与干预工作方案》,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症问题,提出了心理健康服务和干预措施。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开展。

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管理的意见》,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

国家发布《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条例(草案)》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健康保护措施,虽然草案未最终发布,但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中国心理学会等机构开展了针对留守儿童抑郁症的研究和干预项目,推动了相关政策和服务的实施,但还未形成系统性文件。

国家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到提升心理健康服务,间接涉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的干预和预防。

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干预措施,关注留守儿童抑郁症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特别是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

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心理健康服务提升行动”,包括对留守儿童抑郁症的专门干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服务。

点击右上方按键,查看具体政策内容

与此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也在本世纪初开始迅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在随后十几年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交媒体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的讨论亦呈现出日益增多的态势,这种趋势促使政府和社会对抑郁症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加深。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干预措施的实施,我们有望看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更加明确,留守儿童“走出大山”指日可待。

以“留守儿童”与“乡村留守儿童”为主题词检索的中国知网发文量年度趋势

放眼现代社会,中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已达一亿以上,不仅是农村打工者,城市精英白领因为工作变动、出国留学或者去别的城市工作,他们的孩子同样会遭受留守的抑郁困境。即便是走出大山的前“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灵上仍留有不可磨灭的伤痕。

因此,有分离创伤的孩子和成人,都将成为不容忽视的主体,我们应把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当成大多数人的问题去正视。

他们,实际上几乎已经是我们自己。

“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主要参考资料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29-36.

[2] 杜云素.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何以可能?[J]. 中国青年研究,2024(5):70-77. DOI:10.3969/j.issn.1002-9931.2024.05.009.

[3] 范兴华,邓佳玲,李潇潼. 父母关爱与留守儿童孤独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学探新,2024,44(3):226-231.

[4] 范兴华,方晓义,赵纤,等. 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社会适应:压力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社会资源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2023,55(8):1270-1284. DOI:10.3724/SP.J.1041.2023.01270.

[5] 孟亚男,张璨.父母情感陪伴缺位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留守表述的情感社会学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2022,(08):16-24.

[6]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06):30-34.

[7]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8]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10-65.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06.03.012.

主要数据来源

团队于四川阿坝、甘孜等地实地调研的2673份问卷、176次深度访谈记录等

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平台以“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症”为主题爬取的3284条帖子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

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中国人口学会青年学者专业委员会《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和变动趋势:2010~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报告(2017年)》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

果壳心理《2023中国青少年家庭教育行业白皮书》

马国川、张蓝心主编/蔡丹等著 中译出版社《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

制作团队

王怡 杨瑾 饶天悦 詹泽勋 韦亦佳

指导教师

宋耀 邱树雄

出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